艋舺的發跡與水關係密切,作為一個鄰近水岸的通商城市,艋舺成為早期台北市發展最早的地區,至今區內仍留著早年繁華的痕跡,成為供人憑弔、觀光的資源。這個屬於淡水河與艋舺的歷史,雖然靠水通商的日子已遠,但堤防外的沙洲則在每年冬季迎來無數過冬的水鳥,為這個城市添上一抹國際色彩。
五月的西伯利亞脫離了無盡的黑夜,融化的冬雪滋潤了大地,四處欣欣向榮,才誕生的Anas,為小水鴨家族帶來一片新氣象。小小的Anas,老愛跟著媽媽問東問西,個頭雖小,卻像個發問機,不停地投出問題!
- 「為什麼爸爸可以長得那麼帥?」Anas問道。
- 「你趕快長大,就會和爸爸一樣囉!」鴨咪回答。
- 「為什麼我要快快長大?」Anas又問。
- 「噓⋯⋯這是南方的秘密」鴨咪故做神秘狀。
- 「為什麼⋯⋯」Anas問道。
- 「寶貝該睡了,明天媽咪再偷偷告訴你」鴨咪說。
於是每天Anas都好希望能快快長大,「媽咪,今天要去看秘密嗎?」「南方在那裡?」「它有什麼神奇變帥的魔力」,天天Anas都迫不及待想找到鴨咪口中那個南方的秘密。隨著七月、八月北方逐漸披上冬衣,Anas期昐已久的那一天終於到來,村子裡的叔叔、伯伯們組成了一個先遣的偵察機組,決定往南方啟程。「哇!好棒喔!鴨咪,我們要去探險了嗎?」Anas順著池子高興地滑行,我要出發囉!這一趟行程對Anas來說,可能是一場探索之旅。
不過,鴨咪卻對行程充滿了憂慮及不捨,回想起去年的行程,鴨咪對著天空說:「上天呀!我心愛的寶貝,就要去經歷這一生初次的試煉, 請祢讓他掌握第一波南向的氣流順利地起程; 請祢讓他收起貪玩的心,趁著晴朗的氣候加速飛行; 請祢讓他避開嚴酷的暴風雨、不友善的獵槍及人類預設的 陷阱;跟隨著隊伍飛抵,我們心中的寶地。隔年平安地回家來。」
換上了冬羽,展開南方尋根之旅,Anas在一路上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他們一同去體驗這場成年的盛宴。避開 了暴風雨,躲避了可怕的天敵,累了在沙洲停留覓食補充體力,冷了同伴們窩在一起取暖。終於,偵側部隊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,「你們看,前方就是 我們夢想已久的溫暖南方,人們都管它叫華江雁鴨公園呢?」原已經疲憊不堪的鴨群,莫不振翅加速前進,降落在溫暖的南方濕地。到站的雁鴨們佔據了河中的沙洲,時而休息、時而覓食。 有些Anas的伙伴則成群地在河面洗淨一身的疲累。
深秋的清晨,您曾在淡水河的堤外巧遇華江雁鴨嗎?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過客,從成立雁鴨自然公園、舉辦雁鴨季,到舉行生物多樣性普查,我們學習到了環保的重要,也讓台灣與國際環保運動接軌。
「生物多樣性」的原文是BioBlitz ;Bio在希臘文中代表「生命」,「Blitz」在德文中意指「閃電戰」。「BioBlitz」(生物多樣性)不只是口號,而是一場即將展開的生態搶救行動。
華江溼地的愛恨情仇
三面環水的萬華區,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,由大漢溪、新店溪交會,匯流入淡水河環抱的河岸溼地,正好提供民眾一個自然景觀優美,休閑遊憩的好去處。
經常到華江雁鴨溼地駐站解說,已經在北市野鳥學會擔任10年義工的陳宣宏說:「河岸是戀愛的地方,
是詩意的地方」。《詩經》第一篇第一句寫道:「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」。描述一位青年,在河岸邊戀上一位心儀女子,有日在河之洲聽見一對雎鳩鳥關關和鳴,其聲悅耳,受到啟示,引起自身聯想,故寫下這首情詩。日後的許多詩人、詞人,也總是喜歡以景抒情,以江水、以鴻雁、以青青河畔草,寫出一首又一首引人入勝,動人心弦的詩詞。所以河岸的美,溼地的美,是詩人靈感的泉源。
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蔡碧芝說:「華江溼地最美的時刻,是在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」。
蔡碧芝在華江溼地從事研究工作已有一年多的時間,期間最痛苦的記憶就是要忍受溪水惡臭。華江溼地的形成,正好是因大漢溪和新店溪在此交會,河面變寬,水流變緩,上游夾帶泥沙在此沉澱淤積,因而形成含有豐富有機質的灘地。但同時兩條溪流的家庭污水,也在此匯集,因上游水庫截流,水量不足,導致溪水無法快速將髒污帶走,同時形成一片污染值最高的水域。目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,在這裡裝置了六組間歇式湧升柱,以期增加水中溶氧量,達到改善水質污染,增加水生生物的多樣性。
美麗再來?
偶而會至華江溼地賞鳥的民眾說:「以前開車沿高架橋經過,總能看見上千隻水鴨,成群飛起,很壯觀」。但現在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景象,有時可以看見幾百隻水鴨,悠游在水面上就很了不起。華江溼地守護聯盟總幹事、同時也是北市大理高中輔導室主任的黃馨蔥表示,現在的華江溼地,水生生物相極度貧乏,幾乎成了耐污性生物的天堂,如底棲無脊椎貧毛類、吳郭魚和土虱等。從前這裡常見的蝦、貝類,早已經不復見。當可食用的魚、蝦、蟹、貝類和水生底棲類生物減少,少了食物資源,候鳥也將不再到此覓食棲息。
「風來疏竹,風過而竹不留聲;雁渡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。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,事去而心隨空」。
意謂著,風吹過竹林,竹林不曾留下風的聲響;大雁飛過寒冷的水面,雁去之後,水面不曾留下雁的蹤影。
所以,君子在事情來臨時,心境才會顯現出來,而事過境遷後,心情又恢復空明。當你我在這片溼地上,
經歷過的美好回憶都已經逝去,所有的美麗不再,溪不再清澈,鳥不再來,這一切如詩如畫般的景色,漸漸無聲無息地消失,你我的心境是否真能保持著空明?亦或者是會在心中存著遺憾、悔恨和感嘆?
中華路檬果樹 生不逢地
天母的台灣欒樹、中山北路的樟樹、仁愛路的大王椰子、羅斯福路的木棉樹、愛國西路的茄苳…,都已成台北市街景重要的標記。行道樹最重要的角色,就是站在路邊,為都市增添一些綠意,添加一些氧氣,承接一些雨露,透露一點自然的訊息。當它枝葉繁茂,開花結果,執行「生命的意義在於
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」任務時,是一幅多麼自然且莊嚴的畫面,為灰色的街頭添加了無限繽紛。
身為唯一的經濟果樹,檬果樹堪稱是台北市最特別的行道樹,中華路二段是它分佈最密集的地
段,佔全市502株的半數,其中191株位於萬華區地界。除了執行一般行道樹任務外,它以香甜果實提供了額外的服務。
檬果樹春天開花,花形小,數量多,彷彿佈置昆蟲盛宴。若昆蟲不造訪,無法授粉,遑論結論?夏初,小果墜落紛紛,若遇上風調雨順,倖存者長成香甜的檬果,就可以悅人耳目口鼻了。這在南台灣檬果產區不是都這樣嗎?
但是,一朝身負行道樹重任,就平白生出許多枝節來,植穴寬不盈尺,先天不良;不施肥、不噴
藥,後天失調。北台灣初春氣溫太低,影響花果發育;如果落果在汽車車頂,少不得挨車主一陣咒罵;如果落在地上,造成用路人不便,清潔隊及住戶更要多費許多力氣清除。當枝條影響行車,或預防颱風吹落,連年以鏈鋸整形,如今樹型瘦瘦高高,可達三層樓,與它們玉井的兄弟大不相同。
終於盼到採收時刻,工程隊出動高空修枝機,不能影響交通,快採快閃,果品甜度難免不一。所謂「不患寡而患不均」,採收成果透過週邊里長來分配,讓居民共享檬果的美味,這也是一件為民服務的範例。負責照顧路樹的園藝工程隊西區分隊長賴國棟說,為避免民眾自行打果時傷及樹體或其它,採果、送果的方式已行之有年。
他表示,缺株的植穴中未來將補植米高徑8公分的茄苳、楓香等,逐步取代,畢竟這些日據時代種植的檬果樹頗有些年歲了。至於早年種植甚多的榕樹、橡膠樹等,裂路穿牆的功夫已對工程造成威脅,將從行道樹名單中退出。
騰雲里長李重華4月28日在水源路黑板樹廊道上辦理聯誼活動,成功利用行道樹資源,他倒對台北市有無行道樹政策有點質疑。西門國小裡一株列為「保護老樹」的檬果樹,除了靠教室大樓的一側外,枝葉自由伸展,比起中華路的檬果樹來,可就幸福太多了。近年行道樹一一掛上了樹籍牌列管,可見政府及民眾都漸漸重視這些都市裡的綠色武士了。
在南萬華區,西南方向約莫三個里範圍之大的地區,古早叫做「加蚋仔」,這邊飄過茉莉花香,生長過汁多味甘美的麻竹筍,又因水質優良而興盛至今的「孵豆芽」,而「綠生活」式的社區營造也在此蘊釀展開。
規劃案」,經典工程公司即在大同與萬華這兩個老社區中各選定一個生活圈,而在這個有300 多年歷史的萬華老社區,為何會是加蚋地區中選呢?社區規劃師表示,選擇南萬華是從多面向考量,除了社區有多元性外,就地緣性部份,在這生活圈的人對生長的地域有強大的凝聚力,自許是「加蚋仔」人;而環境性部份,考量無其他社區改造的規劃方案進駐,因此確立加蚋仔這個地方是貨真價實、未被過度開發的老社區,而這「老」字,並非說它舊或差,而是一種原始風貌的保存,可以看見蘊藏其中的歷史氣息,這也是加蚋仔獲選的主因。
*「綠生活」是一個由國外興起的全球 網絡行動,在美國稱它為 PARK(ing) Day,現已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網絡,各國 都選擇在每年 9 月的第三個星期五來舉 辦活動,主要希望讓更多民眾感受綠色環 境與綠色生活的一種方式。PARK(ing) Day 的做法是在停車格上方鋪上綠色草皮、搬來長椅,把一個 Parking Space(公 共停車空間)轉化為 Park(公園),也就 是將一個被車輛佔據的公共空間,暫時轉 變成市民的綠色公共開放空間,2013 年 9 月 15 日「一日街道生活體驗活動」在臺北市新生南路上進行,就出現PARK(ing)
千頭萬緒的全球暖化效應,如暮鼓晨鐘直搗地球人的腦門。從參加萬華社大回收廢油做環保肥皂開始,我在「貴陽街生態社區」示範計劃,又一次參與了與環保有關的課題,了解珍惜水資源、雨水節餘、資源回收等相關資訊。
曾經參與大理街糖廍的社區規畫師陳德君,八年前憑著一股傻勁,凝聚台糖居民、台糖員工的後代參與研究規劃當地的口述歷史,開啟了糖廍地區以社區運動火花式的能量,轉化為社區營造的力量。她並主動向文建會申請「地方文化館」計畫的補助,「糖廍生活館」便是眾目睽睽的成績,它像開屏的孔雀,從不同角度吸引了發展局與文化局的目光,一個說維護、一個要指定古蹟,使得藏在陰暗角落的大理街珍貴的古蹟躍出凡塵,改變了大理街本已要走向沉疴的命運。
一帖北市發展局的規劃案「台北市三市街歷史保存計劃」中的一項小計劃─「貴陽街生態社區」示範計劃,為貴陽街的居民投下了震撼彈。發展局窺見德君對公眾事務的熱忱,主動找上德君。在德君眼中來看,貴陽街社區與大理街同樣位在萬華,有著同屬老舊社區相近的人文風情與社區關係脈絡,因此對她產生了很大的推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