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
溼地飛鳥 水水面貌 人文記憶 流域學館 返回首頁
推薦熱點 觀察指南 水質地貌資料庫
 
   首頁 > 水水面貌 > 觀察指南 > 水的體檢 > 一般水質檢測及檢測數據的意義
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簡介
如何參加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
活動前準備及安全注意事項
水質檢測方法及檢測項目
一般水質檢測及檢測數據的意義
檢測數據及活動成果報告上傳說明
補充資料:河川污染指標
河川水質受天候及氣象的影響較大,一般以生化需氧量(BOD)、溶氧(DO)、酸鹼值(pH)、氨氮、大腸桿菌類、濁度、總磷及比導電度等八項水質指標代表各類用水的品質。惟本活動為配合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設計,該水質檢測以試劑(理化方法)為主,並以生物指標技術(觀察、採集……)為輔。前者檢測溫度、酸鹼值、水體溶氧及濁度等四項參數;另外,可再配合生物觀察輔助手段(此為選擇性施作項目),藉由觀察溪流中河床底棲生物之種類(魚類、水生昆蟲……)來瞭解水質狀況。因此,該水質檢測,除利用檢測試劑包(WWMD test kits)測得瞬間水質外,也可由水中生物判定該水體在長時間狀況下之水質概況,提供一般民眾監測水質一個簡便、安全的方法。該簡易水質檢測包可檢測包括:溶氧、酸鹼值、濁度及溫度等四項水質參數,簡單介紹該四項水質參數如下:

1. 溫度Temperature
表示水的冷熱程度。水溫可影響水的密度、黏性、蒸氣壓、表面張力等物理特性,在化學方面可影響微生物的活動及生化反應的速率等。因此,對於水質的研判,溫度為一簡單而必要的檢驗項目。如將較高溫度之廢污水排放到水體,不僅使得水中的溶解氧急劇減少,並將使得水體中的生物加速生殖及呼吸作用,使得好氧生物快速死亡,導致於水體生態系統受到影響,而使得水體自淨作用無法進行。溪流水溫對於棲息於其中的水生生物之生存、族群生長與分佈都有甚大的影響,有人研究溪流中某些水生生物的對水溫變化之容忍範圍,因此,檢測水溫之變化,有利於推知溪流中某些水生生物的生存範圍。

水中生物對水溫忍受範圍
溫度範圍
水中生物成長情況
高於20℃
有大量水生植物及魚類
13~20℃
有些水生植物及魚類
低於20℃
蜉蝣生物幼虫及水中甲蟲
低於13℃
鱒魚、石蠅

2. 溶氧Dissolved oxygen(DO)
溶氧是指溶解於水中的分子氧,係表示水污染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,一般以mg/L 或ppm 表示。由於所有生物,均仰賴氧氣來維持代謝程序,並產生能量來生長與再生細胞,水中溶氧濃度對水生生物相當重要。水中溶氧含量對魚類之生殖棲息有很密切之關係。一般河川之溶氧量低於3.0 mg/L 時,對大多數魚類不利或甚至導致死亡,只剩吳郭魚及大肚魚等耐污染之魚類,溶氧量低於2.0 mg/L 時,大多魚類已不能生存。欲維持魚類之良好棲息環境,水中溶氧量至少須高達1 mg/L 以上。例如翻車魚及台灣特有之櫻花鉤吻鮭等高級魚類,更須在溶氧2 mg/L 以上的水域才能生存。因此在各種不同水體中,溶氧量常被視為水質或優或劣一個重要之參考指標。

氧在水中之溶解度易受到大氣中各種氣體之分壓、水的純淨度以及水溫等因素的影響。大氣中氧之分壓較水中氧之分壓大,則溶入水中之氧氣會增加。另外,水中鹽分含量亦會影響氧之溶解度,一般鹽分愈高,則溶氧愈低。溫度愈高,則溶氧亦愈低。以20℃之純水為例,其飽和溶氧量為9.07mg/L,但20℃之海水,其飽和溶氧量則只有7.33mg/L 。

3. 酸鹼值(pH 值)
水中酸度之大小,由溶液中所含氫離子H+ 濃度來決定,H+ 濃度越高,酸性+越強,通常用氫離子濃度指數(簡稱pH 值)來表示。pH 值的範圍在0~14 之間,純水為中性,pH 值為7.0,當溶液為酸性時,其pH 值將小於7,即pH 值越小,則酸性愈強。反之,當溶液為鹼性時,其pH 值將大於7,即pH 值越大,則鹼性愈強。以降雨為例,由於雨水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,形成碳酸,使其在正常情形下pH 值約為5.6,呈現弱酸性,但受人為所排放之SOX 、NOX 等廢氣,在大氣中轉化成SO42− 、NO3 − 之影響,在被水汽吸收後,雨水會出現酸化現象,當pH 值小於5.0,我們稱為酸雨或酸霧,會對環境生態會造成危害。大部分的水生生物,對水環境中pH 值相當敏感,基於維護生態平衡的考量,事業放流水的排放,均需控制其pH 值以防止對水生生物造成衝擊。

4. 濁度Turbidity
濁度是指由污染水中含有漂浮及懸浮物質所引起,諸如黏粒、坋粒、微細之有機物、浮游生物或微生物等。均能使水色混濁。在水質上,常以濁度來表示水樣的混濁程度。在靜止狀態下的水體,如湖泊或水澤,水中之濁度,多來自膠體粒子;但是在流動狀態下的水體,如河川,水中濁度則主要來自較大粗大的懸浮物質。以河川為例,上游,降雨時因沖蝕作用而將大量土壤帶入河川,土壤的礦物質及有機物質均會導致水體濁度的增加;河川中下游則常有工業廢水、都市污水、灌溉農田之回歸水或養豬廢水流入,特別是有機物進入河川後促進細菌與微生物的生長,氮、磷成分增加,則刺激藻類大量生長,造成優養化現象,這些都是使水中混濁度增加之原因。惟上述四水質參數,與目前環保署用於評估河川水質之綜合性指標為河川污染程度指標(River Pollution Index, RPI)並不相同,該指標係以水中溶氧量(DO)、生化需氧量(BOD5)、懸浮固體(SS)、與氨氮(NH3-N)等四項水質參數之濃度值來計算所得之指標積分值,並判定河川水質污染程度(此一套分類系統與國際上其他國家所採用監測項目亦不完全相同,參加活動者對此四項水質檢測應有正確的認知)。

水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,由於人們對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及任意破壞,不僅使得水資源日益匱乏,污染也日益嚴重。依據環境法令的定義,水污染為「水因物質、生物或能量之介入,而變更品質,致影響其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」。水污染的成因,多肇因於污染物未能妥善處理即排放入承受水體,導致污染負荷超過水體涵容能力,進而影響水體的正常用途及水體水質。污染一旦形成,須藉由水質分析與水質監測技術,瞭解水體中污染物的濃度分佈特性,才能選擇適當的處理程序及實施管制,達到污染整治的目的。

各類水體承受了各種不同污染源,包括自然污染源,如來自空氣中污染物的乾、濕沈降及土壤沖刷等;人為的污染源,如家庭污水、工業廢水、養殖畜牧、農田排水等。水中排入污染物後對水質會有不同影響,一般水質狀況可分為物理、化學及生物的特性,說明如下:

1. 物理特性
(1)溫度(Temperature):溫度是水體或廢(污)水重要的一項物理特性,溫度會影響水的物理性質、溶氧量及水中微生物的活性等。
(2)濁度(Turbidity):水或廢水中含有漂浮或懸浮物質而引起,如黏粒(clay)、坋粒(silt)、細微之有機物、浮游生物或微生物等,均能使水色混濁。測定時使用光線散射原理,所測出水樣之濁度定量單位,分為標準濁度單位(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, NTU )及傑克生濁度單位(Jackson’ Turbidity Unit, JTU)。
(3)透視度(Transparency):表示水體透明之程度,單位為公分。
(4)色度(Color):分真色度及視色度,前者為除去水中懸浮固體測得之色度,後者為水樣外觀之色度。
(5)臭味(Odor):水中的揮發性有機物或微生物分解產物(如甲烷、硫化氫等)等和金屬離子(如銅、鐵等)都會使水有味道。
(6)比導電度(Conductivity):表示水溶液中可傳導電流之能力,以 mhos/cm 表示,導電之能力與水中離子、總濃度、移動性、價數、相對濃度及水溫等有關。一般而言,導電度愈高,表示水中之鹽分也愈高。

2. 化學特性
(1) pH 值:代表的是水中氫離子濃度H+ 多寡的指標。當水的pH 值≦7.0 時,其pOH 便會大於7.0,這也就是說通常我們認為pH 值<7.0 時,H+ 較高,而使水呈現出酸性;反之當pH 值>7.0 時,H+ 相對較低,而使水呈現鹼性。
(2)鹼度(Alkalinity):中和水中酸至某一pH 值的能力,主要由強鹼及弱酸鹽類所造成。以每公升多少毫克之碳酸鈣(mg/L as CaCO3 )表示。
(3)硬度(Hardness):水中兩價金屬陽離子所造成,這種離子能和肥皂起反應而形成沈澱。這些陽離子和一些水中存在的特定陰離子會形成鍋垢,主要引起硬度的陽離子是鈣、鎂、鍶、鐵和錳離子。水中硬度通常以每公升水中含有多少毫克碳酸鈣(mg/L as CaCO3 )表示。
(4)溶氧量(Dissolved Oxygen,DO):指溶解於水中的分子氧,為表示水質清淨狀況的指標之一,通常溶氧量越少的水體,水生生物的種類將日益減少,當溶氧低於或接近0ppm 時,此時已接近厭氧狀態,水體將會有變黑、發臭的現象。
(5)生化需氧量(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, BOD):水中污染物被好氧性微生物分解時所需之消耗之氧量,常以BOD 為廢水或水體中含有可被生物分解的污染物多寡的指標。
(6)化學需氧量(Chemical Oxygen Demand, COD):以強氧化劑將水中有機物,氧化成CO2 與H2O 所消耗之氧化劑量換算成相當於氧之量,作為廢水中所含可被化學氧化之有機物含量的指標。
(7)有機污染物(Organic Pollutant):水中的有機染物種類繁多,主要為碳水化合物、氮化物、脂肪、油脂及硫化物等。當這些有機污染物存在時會使得水中的溶氧減少,使得水質變差,導致威脅到水生生物的生存。
(8)氨氮(Ammonia nitrogen):以氨或銨型態存在之氮元素量以NH3 − N 表示之。氮在自然界能以各種型式存在,主要可為四種,即:有機態氮、氨態氮、
亞硝酸態氮及硝酸態氮。有機態氮經過微生物分解後,有一部分成NH3 −N,含氮有機污染物為重要的營養素,可使藻類大量繁殖,造成湖泊、水庫的優養化現象,破壞環境生態和水質。
(9)總磷(Total Phosphate):天然水中之磷幾乎全部以磷酸鹽(phosphate)的型式存在。磷酸鹽又可分為正磷酸鹽(orthophosphate)、縮合磷酸鹽(condensed phosphate)及有機磷酸鹽(organic phosphate )三類,合稱總磷。當過量的磷進入水體,將造成藻類大量的繁殖、死亡,並可因其腐敗分解大量耗氧,導致水中溶氧耗盡,造成水質的污染形成優養化的現象。
(10)重金屬離子(Heavy Metal):指原子量超過鈣(40)以上之金屬,累積在生物體或人體會造成損害,如銅、鎘、汞、鉛、鎳、鋅、銀等。

3. 生物特性
(1)大腸桿菌(Escherchia Coil, E.coil):能使乳醣醱酵產生氣體和酸之所有好氧性及兼性之細菌。
(2)病原體(Pathogens):病原性或致病性的微生物。
(3)藻類(Algae):光合性的微小植物,若水中繁殖過剩時,會產生臭味的問題,而在藻體分解時會消耗水中溶氧使水中溶氧不足。

 
資料來源:行政院環境保護署、國立台灣大學(水工試驗所)
回到頂端
 
 

地址:台北市萬華區南寧路46號 (龍山國中內)
電話:02-0306-4267 
E-mail:wan.hua@msa.hinet.net
© 2009 YOHO Learning of Tamsui River Website (Net). All Rights Reserved.
 
台北市萬華社區大學
文甲講堂
萬華社大綠野仙蹤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