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名稱:天然仿真手作_蓪草創藝3.0
期  別: 110年度 - 第1期
校  區: 龍山
課程編號: F304A
類  別: 藝能美術工藝類
授課教師: 陳建華
簡歷介紹:
蓪草,又名通脫木,是五加科灌木,學名為Tetrapananax papyriferus(Hook.)K.Koch,客家人稱之為花草。曾經是台灣極為重要的經濟作物,極易成長蔓延,越砍越多。髓心看似保麗龍,卻是純正的天然材質,可作為利尿通乳的中藥;還可以用於兒童美勞、插針、製作釣魚用的浮標…。是台灣最早被國際專家採集並命名的植物之一。
用蓪草髓心旋削而成的蓪草紙可以作畫,在清朝時期,蓪草畫曾是外國人到大陸旅遊回程時的最佳伴手禮,目前在世界上有許多博物館收藏,所使用的蓪草大部分都來自台灣,可惜至今台灣少有人知。
蓪草紙觸感柔細,表面帶有一層類似細絨的特性,容易染色定型,和鮮花相似的程度也高於其他材質,曾被譽為最佳的造花材料。這項工藝技術的歷史淵源可從晉朝(265~420年)崔豹的《古今注》追溯起,該書記載秦始皇(西元前259年-前210年9月10日)的妃嬪頭插五色蓪草蘇朵子,擁有超過2000年的應用歷史。清領時期蓪草紙製作工藝傳入臺灣後,更成為新竹地區的重要特產,民國70年左右更有廠商曾創下連續每天出口10萬朵蓪草玫瑰的紀錄,帶動當地經濟發展。
台灣擁有如此令人嘖嘖稱奇的植物與工藝,可惜未能好好珍惜逐漸遺忘在山林之間。近年文化創意產業興起,蓪草的文化藝術價值不應被埋沒,期待你我一起努力傳承並發揚此一天然文化瑰寶。
課程時間: 星期一 晚上 07:00~09:30
課程規劃: 循環式課程
課程理念:
透過仔細的觀察,運用靈巧的雙手,加上無限的創意及美感,將蓪草的髓心幻化為各種栩栩如生的各種生態,以傳承流傳兩千年以上的工藝。更希望學員們能夠取之於自然,用之於生活,共同開發出適合現代生活所需的各種應用。台北市區還有許多蓪草植株,將規劃年底在附近舉辦展覽與活動,一方面讓學員們的學習成果展現出來,也讓鄰近社區了解這個植物的特性。在課程中白牡丹是萬華區的區花,而茉莉曾是南萬華的三寶之一,但平日都難以見到,我們可以用蓪草製作,並可開發成為地區特色商品,更期待未來發展成為萬華地區的特色工藝與文化。
教學方式: 講述、實際操作、
教學目標:
課程備註: 若遇全國疫情警戒,無法進行實體課程時,將按照教育局公告規定停課並適時辦理退費或等待實體復課。
選課要求: 老少咸宜,男女不拘,對天然手工藝有興趣者。進階課程初學者亦可參加,會從初級開始教.
成績評量: 出席率:30%、學習態度:20%、成果展現:20%、實際操作:30%、
推薦書目: 蓪草紙研究室:染色X花形X組合全事典,出版社:旗林文化,作者:陳建華,參考網站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69447
學雜費用: 三學分 2000 元 ,冷氣費 200 元。新生加收報名費與製證費
3/16 前報名才享有學分費優惠, 3/16 日起則恢復原價調為3000元。
教材費用: 新進學員前四種花卉作品由講師提供材料包,並提供基本工具及耗材,公民周後發100張蓪草紙膠導學員自行染色,材料費酌收2200元。學第二期以上學員材料費1800元,包含200張蓪草紙與耗材及購買參考花材之費用。
社區服務:
永續發展: 何謂SDGs
課程影片:
課程綱要:
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
第 1 週 梅花(一) 簡單介紹梅花,再逐步示範講解如何以蓪草紙製作
第 2 週 梅花(二) 製作花苞、小芽組合成小枝
第 3 週 梅花(三) 利用草繩、木屑…等製作組合枝幹成為盆栽
第 4 週 海芋(一) 簡單介紹海芋,再逐步示範如何以蓪草紙製作。
第 5 週 海芋(二) 繼續製作海芋,製作海芋葉並進行組合
第 6 週 松葉牡丹(一) 簡單介紹松葉牡丹再逐步示範如何以蓪草紙製作
第 7 週 松葉牡丹(二) 完成松葉牡丹針狀葉並進行組合
第 8 週 小蒼蘭(一) 簡單介紹小蒼蘭,再逐步示範如何以蓪草紙製作
第 9 週 公民素養學程週(本週例行性課程停課,請師生另選專題聆聽演講)
第 10 週 小蒼蘭(二) 學員繼續完成小蒼蘭製作,重點在整體組合
第 11 週 荷花(一) 簡單介紹荷花,再逐步示範如何以蓪草紙製作
第 12 週 荷花(二) 完成荷花瓣及花苞並進行組合
第 13 週 荷花(三) 完成荷花葉並進行組合
第 14 週 曇花(一) 簡單介紹曇花,再逐步示範如何以蓪草紙製作
第 15 週 曇花(二) 繼續完成曇花花瓣、花心…並進行組合
第 16 週 曇花(三) 繼續完成曇花花萼、莖桿…並進行組合
第 17 週 曇花(四) 繼續製作曇花葉並進行組合
第 18 週 成果展準備週 回顧、複習與分享本學期結業成果展練習

授課教師簡介
教學理念
從事工業設計服務20餘年,舉凡交通工具、資訊產品、傳統產業...等都曾設計,服務過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,注意到國外客戶對於環境友善議題的要求,深入探討後體認到環境日益惡化,轉為潛心研究生態化設計及綠色材料。發現現有許多方案仍對環境有所傷害。最後從先人智慧出發,找到蓪草工藝兼具文化、創意、產業及綠色環保的訴求,但有失傳之虞,各處尋找前輩及專家學習及研發,以傳承及發揚蓪草工藝為志業。
1.現任北投/竹松社區大學講師
2.現任台灣蓪草學會講師
3.曾任新竹婦女社區大學講師
4.台北、桃園、新竹、嘉義、屏東、宜蘭、台東...等地蓪草推廣課程講師

線上報名招生截止
請至現場報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