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名稱:聲音製造所
期  別: 108年度 - 第1期
校  區: 龍山
課程編號: B107A
類  別: 學術社會科學類
授課教師: 鄭琬蒨、周志龍、游喬茵
簡歷介紹:
鄭琬蒨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媒體學院聲音藝術研究所。自幼學習古典音樂並演奏鋼琴和長笛,近幾年開始進行即興表演與聲音創作,2016年與擊樂家-薛詠之組成聲音即興演出團體- Semicircular-半規管。曾於2018台北國際藝術村-Stupin計畫 、2017失聲祭、2016 東京藝術大學《Cultural Typhoon》、2015倫敦當代音樂藝術節《Many Private Concert》、Whitechapel gallery《Music for Museums》與White Cube gallery《Christian Marclay solo exhibition》中進行現場即興表演。

她的創作媒體為聲音,其作品亦包含聲音裝置、錄像、行為藝術等。曾於2017臺中綠圈圈藝術季舉辦展覽《ObjectFood物食關係》、2017白晝之夜中發表作品《當我們被迫遷移Being forced to move and recreate》,2015年於英國 Resonance 104.4 FM廣播節目中發表作品《The Sound of Criticism》並於倫敦Flat Time House舉辦聯展《Bodies That Matter》。近期以在台推動聆聽教育和樂齡創作開發聚落計劃為主。
課程時間: 星期五 晚上 07:00~09:30
課程規劃: 主題式課程
課程理念:
1877年,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,這項發明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成功將聲音儲存與回放的開端。錄音技術的發明,替我們保存下稍縱即逝的各種聲音。本系列課程將帶領大家從生活中的各種聲音,探索聆聽的本質。

為期十八週的活動將分為:聽覺與聲音理論、聲音藝術作品賞析、行走與深層聆聽、從日常物件玩即興等主題,以群聚創作開發為目的進行團隊體驗。我們將一起走進社區,到日常生活集合的重要場所:公園、菜市場、商店街、廟宇...等等。以每個人不一樣的觀察方式,拋開對這個城市的既定印象,打開聽覺、聆聽周遭環境,透過攝影、照片分享、歌曲傳唱,進一步探討社會、文化、歷史與記憶之間的關係。
教學方式: 講述、實地踏查、實際操作、課堂分享與討論
教學目標:
課程備註: 若遇全國疫情警戒,無法進行實體課程時,將按照教育局公告規定停課並適時辦理退費或等待實體復課。
選課要求: 歡迎充滿探索好奇心並喜歡走出戶外觀察事物的參與者一起參加, 願意打開感官傾聽聲音, 接納並分享觀察者更佳。本課程無須任何專業背景, 開放給每一位同伴一起參與創作開發群聚活動。
成績評量: 出席率:50%、實際操作:10%、活動參與:30%、
推薦書目: x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(2012) 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》。徐江敏譯。台北。桂冠。

A Sound Education: 100 Exercises in Listening and Sound-Making (2017) 。《聽見聲音的地景: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》。趙盛慈譯。台北。大塊文化

音效聖經:好萊塢音效創作及錄制技巧 (2016)。里克·維爾斯。中國計量出版社

范欽慧 (2015)《搶救寂靜: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》。台北。遠流文化
學雜費用: 三學分 1500 元 ,雜費另計。新生加收報名費與製證費
3/16 前報名才享有學分費優惠, 3/16 日起則恢復原價調為3000元。
教材費用: 上課時需自備具拍照與錄音功能的智慧型手機(不限型號)
保險費與材料費需另外自付,氰版材料費用一人200元。
社區服務: x
永續發展: 何謂SDGs
課程影片:
課程綱要:
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
第 1 週 認識聲音與聽覺 聽覺能帶來豐富的經驗,但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呢?
第 2 週 行走、聆聽、感知 透過步行打開聽覺,以聲音探討城市文化與歷史。
第 3 週 繪製自己的聲景地圖
認識錄音器材並進行聲音採集,保存珍貴的聲音。
第 4 週 深層聆聽 以冥想音樂、古代歌瑤探索以身體為主的深層聆聽。
第 5 週 街頭攝影:我們的視野 透過攝影上街觀察最真實的城市景象和人物。
第 6 週 擬聲- 聲音製造所
使用各種技巧製造畫面背後的聲音,進行擬音活動。
第 7 週 日光顯影- 老照片與氰版 在日光下曬出青藍色的照片與實物,展現照片新生命
第 8 週 回憶盒製作
在群聚裡聆聽彼此的故事,分享自己的手作回憶盒。
第 9 週 公民素養學程週(本週例行性課程停課,請師生另選專題聆聽演講)
第 10 週 聲音藝術創作賞析 I
聲音藝術是近代興起的領域,涉及社會、語言和文化
第 11 週 聲音藝術創作賞析 II
介紹聲音裝置的緣起與各種元素所組成的作品。
第 12 週 肢體與感知開發 身體連結著各種神經和氣場,一同以感知開發肢體。
第 13 週 記憶裡的那一首歌 分享記憶中重要的歌曲,傳唱並探討其背景。
第 14 週 聽物件述說日常
散步於日常環境,拾起被丟棄的物件並試著聽它說話
第 15 週 聲音即興開發I 使用物件發出聲音,以即興的拋接,回應彼此。
第 16 週 聲音即興開發 II 以聲音重新喚起當下的聆聽時刻,探討隨機的意義。
第 17 週 分組展演發表與回饋
課程尾聲,共同開發創作呈現並互相討論作品。
第 18 週 分組展演發表與回饋 課程尾聲,共同開發創作呈現並互相討論作品。

授課教師簡介
教學理念
以群體創作為目的為出發點,藉由感知探索記憶和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。透過交換各自思考與觀察的過程,從經驗中發展創作元素。打破上對下的教學模式,以群聚概念共同分享經驗,一同學習。
2018 聆聽老靈魂-藝術創作聚落開發課程(大稻埕、台南)
2017 綠圈圈自由造音藝術季 《聲音製造所》現場配音體驗工作坊

線上報名招生截止
請至現場報名